用考古发现解读早期广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强禄院长讲座回顾

发布时间:2024-05-31 | 作者:王子祺 | 点击量:452

5月23日晚,2024年暨南书香节闭幕式暨悦讲23期在石牌校区图书馆一楼文献演示厅举行。本期悦讲由暨南大学图书馆和文学院共同举办,邀请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张强禄作题为“文明探源 诠释‘何以广州’——从玉‘渐’岭南到‘印’入华夏”的学术讲座,结合广州地区的考古发现,带领大家了解广州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南越立国的历史脉络,以及珠江三角洲早期文明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1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讲座由文学院历史系副系主任熊增珑教授主持。

微信截图_20240531085145.png

(张强禄开讲)

讲座伊始,张强禄从“地理中国”向“政治中国”的演变历史引入,结合纪录片《何以中国》等材料,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他强调:考古是连接古代文明与新时代的桥梁,通过考古工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过去与未来。

随后,张强禄从考古发现的角度,重点介绍了广州先秦遗址的分布特点和研究价值。地理意义上的“大广州”既是空间概念的“南方的南方”,又是北江、东江和西江的“三江交汇之地”。总体而言,广州地区在先秦时期呈现“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以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经济形态。张强禄还以珠江三角洲腹心地带、北江水系的从化流溪河流域、流溪河流域和增江流域中间地带发掘的代表性遗址为例,具体说明了新石器时代南岭文明在稻作、陶器和玉石礼器等方面的显著特征。

最后,张强禄总结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广州地区史前遗址的数量和规模都大大增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及与长江下游环太湖平原交流密切的特点,为后续“八方辐辏,花落广州”奠定基础。

微信截图_20240531085621.png    微信截图_20240531085648.png

(讲座现场)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广州如何凭借“三江汇流”的区位优势成为先秦岭南文化中心、考古工作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讲座标题中“渐”和“印”的含义、中山国与南越国出土文物之间的关联性等问题积极向张强禄请教。通过深入的交流学习,现场师生对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传承中华文脉,守护文物之光的决心。